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2|回复: 0

苏绰: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

[复制链接]

230

主题

17

回帖

822

积分

管理员

积分
822
发表于 4 小时前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苏绰: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

  苏绰是南北朝时期西魏名臣,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和思想家。他少小好学,博览群书,尤其精于算术,从小就有美誉。进入仕途后,很快崭露头角,成为西魏实际掌权人宇文泰的首席智囊。他撰写的“六条诏书”,为西魏由弱变强开辟了道路,也为之后的隋唐盛世提供了思想资源。他集忠臣、直臣、良臣、能臣于一身,高瞻远瞩,务实求真,严以律己,其一生很值得一说。


  西魏是于535年从北魏分裂出来的北朝小国,实际创建者是宇文泰。他掌权22年,励精图治,志在富国强兵,故广泛延揽天下英才。苏绰有位堂兄叫苏让,被宇文泰任命为汾州刺史。上任时,宇文泰在京城门外为他饯行,分手时问苏让:“卿家子弟中,谁可任用者?”刺史马上推荐了苏绰。宇文泰对苏让很信任,遂任命苏绰为行台郎中。
  苏绰对相关工作很快就如鱼得水,同僚遇到疑难和棘手问题,“皆询于绰而后定”,“台中咸称其能”。他超强的工作能力很快也折服了高层。仆射周惠达是宇文泰身边的重臣,一次宇文泰与他商议国事,问到关键处,他竟回答不出来,说请稍等一会,我外出找人商量一下。于是“乃召绰,告以其事,绰即为量定”。然后周惠达又进来报告,文帝听后甚为满意,问:“谁与卿为此议者?”周说我找的是苏绰,又赞扬他有“王佐之才”。宇文泰说:“我亦闻之久矣。”很快,苏绰被任命为著作郎。
  苏绰从此真正进入了宇文泰的视野。一天,苏绰随“太祖与公卿往昆明池观渔,行至城西汉故仓池,顾问左右,莫有知者”。有位臣子说:“苏绰博物多通,请问之。”宇文泰遂召来询问,苏绰做了详细回答,“太祖大悦”,继而兴致大增,又问“天地造化之始,历代兴亡之迹”。苏绰娓娓道来,如数家珍,“太祖益喜”。于是抛开其他人,“乃绰并马徐行至池”。两人谈得太投机了,竟忘了设网捕鱼就转回来了。太祖还觉得不过瘾,“遂留绰至夜,问以治道,太祖卧而听之。绰于是指陈帝王之道,兼述申、韩之要”。宇文泰听得入迷,慢慢便起身正襟危坐,不自觉地用膝盖趋向前面。苏绰一直讲到天亮,太祖也一直听到天亮。第二天一上朝,宇文泰便对周惠达说:“苏绰真奇士也,吾方任之以政。”遂拜大行台左丞,让他参与国家机密。“自是宠遇日盛”,渐成宇文泰的首席大臣和智囊。


  宇文泰是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,他心中有个梦想,就是想让弱小的西魏能在自己手里腾飞,故“欲革易时政,务弘强国富民之道”。他求贤若渴,欲聚天下英才而用之,帮助自己“圆梦”。苏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西魏“核心团队”的。宇文泰得到苏绰,犹如齐桓公得到了管仲,刘备得到了孔明。而苏绰呢?从此有了自己大显身手的舞台和机会,这是一个“双赢”的结合和组合。苏绰开始操刀了,他先从具体制度改革入手,“始制文案程式,朱出墨入,及计账、户籍之法”,即制定和规范了官方文书格式,统一了记账与户籍管理的方法与内容。所谓“朱出墨入”,就是记账时用红色与黑色区别收支情况。这一规定很快又延及到官方文书,即朝廷发出的文书要用朱标,下面上呈的要用墨标。今天的“红头文件”,起源正出自“朱出墨入”的规定。户籍登记的内容是:每户户主之后,再逐一登记户内成员及依附人口(如奴婢等),并注明每人的性别、年龄等情况,还要登记清楚田产。户籍登记为朝廷征收赋税和征用徭役等,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,这一制度也为之后的隋唐继承和发展。
  接着,苏绰“减官员,置二长,并置屯田以资军国”,最后于541年,提出了六条治国方略,上奏后宇文泰作为诏书颁行,时称“六条诏书”。这六条既是西魏全面改革的蓝本,又是其执政的纲领。《六条诏书》的形成意义重大,南北朝乱世已数百年,北魏灭亡前的这一二十年,更是乱世中的乱世,朝野动辄处于血泊之中,国家朝纲荡然无存。《六条诏书》的颁行,标志着国家治理开始脱离之前的野蛮与血腥,走向有序和文明,同时也在呼唤40多年后的隋唐盛世。
  苏绰的能力是全方位的,在军事方面也有两把刷子。537年,东魏权臣高欢(后北齐追尊为高祖神武帝)乘关中饥荒之机,率三路人马入侵西魏。他在黄河上架了三座浮桥,摆开了合围西魏的架式,其麾下骁将窦泰则布兵潼关。面对敌军多路进攻,西魏“诸将咸欲分兵御之”。苏绰进行了认真分析,只他一人提出,应集中兵力围歼窦泰。这一意见恰与太祖不谋而合,宇文泰最终确定了集中兵力攻打窦泰的决心。战前宇文泰声东击西,扬言要迎战高欢,暗中却领精兵快速向潼关挺进。窦泰屡胜而骄,没有想到西魏兵已至眼前,慌乱中出战,结果丢盔弃甲全军覆没,万余人被俘,窦泰自杀。高欢见势头不对,撤浮桥而退。


  《六条诏书》第一是治心。“心者,一身之主,百行之本”,治理百姓需有多条措施,但首要的一条是“治心”。那么,从谁的“心”开始治起呢?答曰:宰守。用今天的话说,就是从高级干部这个“关键少数”开始。道理很简单,“心不清静,则思虑妄生。思虑妄生,则见理不明。见理不明,则是非谬乱。是非谬乱则一身不能自治,安能治民也”。故“治民之要,在清心而已”。那么,什么又叫“清心”呢?“所谓清心者,非不贪货财之谓也,乃欲使心清气和,志意端静”。而“心和志静,则邪僻之虑,无因而作。邪僻不作,则凡所思念,无不皆得至公之理”。而怀揣“至公之理”的人去治理州府,“则彼下民孰不从化”?用今天的话解释,就是领导干部一定要有信仰,要立党为公,这样才会秉公用权,无私无邪,才会赢得老百姓的信赖和尊敬。
  其次是治身。治身就是今天所言的加强自身修养,严格要求自己。那从谁开始呢?答曰人君也。因为“君身不能自治,而望治百姓,是犹曲表而求直影也;君行不能自修,而欲百姓修行者,是犹无的而责射中也”。那么,怎样做才算合格呢?“必心如清水,形如白玉。躬行仁义,躬行孝悌,躬行忠信,躬行礼让,躬行廉平,躬行俭约,然后继之以无倦,加之以明察”。标准有些高,但务必应向这个方向努力。仔细品味,颇有今日“打铁还需自身硬”的道理。
  其二,敦教化。西魏割据之时,世道衰退已数百年,天下大乱也近20年,“民不见德,唯兵革是闻。上无教化,惟刑罚是用”,社会现状极为恶劣。怎样改变它呢?那就要从宣扬敦厚教化入手,“教之以孝悌,使民慈爱;教之以仁顺,使民和睦;教之以礼义,使民敬让”。如是,百姓“慈爱则不遗其亲,和睦则不怨其人,敬让则不竞于物”。这“三者既备,则王道成矣”。这与今天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颇为类似。
  其三,尽地利。“人生天地之间,以衣食为命”,然“衣食所以足者,在于地利尽”。那么,怎样才能让地多出财富呢?那就要劝课农桑。要全民动员,“诸州郡县,每至岁首,必戒敕部民,无问少长,但能操持农器者,皆令就田”;要抓住农时,“春耕之,夏种之,秋收之”;要照顾贫弱,“单劣之户,及无牛之家,劝令有无相通,使得兼济”;要农闲不闲,“三农之隙,及阴雨之暇,又当教民种桑、植果,艺其菜蔬,修其园圃,畜育鸡豚,以备生生之资,以供养老之具”;要惩罚懒汉,“游手怠惰,早归晚出,好逸恶劳,不勤事业者”,里正、户长要将他们的姓名上报郡县,“守令随时加罚”,以儆效尤。
  其四,擢贤良。“上至帝王,下及郡国,置臣得贤则治,失贤则乱,此乃自然之理,百王不能易也”,可见贤良是兴国之本。那么,怎样才能得到贤良呢?一是要打破门第选人,“不限资荫,唯在得人”。二是坚持以德为先的标准。“是故将求材艺,必先择志行。其志行善者,则举之;其志行不善者,则去之”。三是要走出“邦国无贤,莫知所举”的盲区。孔子说:十家之村,必有像我一样讲忠信的人,那么,“岂有万家之都,而云无士”的道理?关键是“求之不勤,择之不审,或用之不得其所,任之不尽其材”,故才喊“国无贤才”。只要“勤而审察,去虚取实”,各州郡的优秀人才便会脱颖而出。四是对人才要委以重任。“良玉未剖,与瓦石相类;名骥未驰,与驽马相杂”。只有把人才放在重要岗位,才能“与彼庸流较然不同”。五是广开才路,“凡求贤之路,自非一途”,故要多动脑子广揽人才。
  其五,恤狱讼。人性中有善有恶,“善恶既分,而赏罚随焉”。因此,管理社会离不开赏罚,而赏罚的生命是公正和准确。“赏罚得中,则恶止而善劝;赏罚不中,则民无所措手足。民无所措手足,则怨判之心生”。故赏罚一定要慎之又慎,所谓恤狱讼,讲的就是这个道理。历来的治狱之官,可分为三个等级:优等的,“精心悉意,推究事源。先之以五听,参之以证验,妙睹情状,穷鉴隐伏,使奸无所容,罪人必得”,因此做出的惩罚轻重皆当;中等的,“率至公之心,去阿枉之志,务求曲直,念尽平当。听察之理,必穷所见,然后栲讯以法,不苛不暴,有疑则从轻,未审不妄罚,随事断理,狱无停滞”,这类办案者也能让人满意;下等的,“不仁恕而肆其残暴”,视百姓如木石任意拷打,常常是“巧诈者虽事彰而获免,辞弱者乃无罪而被罚”。如今的地方官员应达到中等水平,再努力向优等看齐。而对那些下等的,“则刑所不赦”。
  其六,均赋役,赋役指赋税和徭役两个方面。何为均?“不舍豪强而征贫弱,不纵奸巧而困愚拙,此之为均也”。就是说,在赋役面前人人平等,不能允许有特权存在。赋税征收的原则是:“王赋获供,下民无困。”赋税数额如何确定呢?由里长、户长根据各家各户的贫富情况初定,然后报郡守、县令最后核准。赋税具有“双重性”,若征收合理,“财政和而民悦”;若乱征乱收,“则吏奸而民怨”。因此,必须做到合情合理,公平公正,严防徇私舞弊,横征暴敛。征发劳役同样应该这样做。但是,有的地方官却没有做好,“致令贫弱者或重徭而远戍,富强者或轻使而近防”,此乃“不存恤民之心”。这样的郡守县令,“皆王政之罪人也”。
  《六条诏书》是苏绰认真研究秦汉以来国家兴亡治乱的历史后,得出的重要理论成果,也是西魏的治国纲领。它代表了这个时期我国最先进的政治思维,也是隋唐之前最科学的“顶层设计”,既务虚又务实,既有理论内涵,又有实践中的可操作性,是苏绰政治才华与智慧的结晶和集大成。《六条诏书》涵盖了精神与物质、理念与手段、制度与公平、司法与安民等多方面的内容,互相支撑,浑然一体。宇文泰读后十分欣赏,高度重视,“常置诸座右”,同时“又令百司习诵之。其牧守令长,非通六条及计账者,不得居官”。


  苏绰有着崇高的道德品格和政治境界。他厌恶奢华,不谋私利,“绰性俭素,不治产业,家无余财”。他视才为宝,又慧眼识人,“博求俊贤,共弘治道,凡所荐达,皆至大官”。后世唐太宗言:“用一君子,则君子皆至。”苏绰正是这样一位令“君子皆至”的君子。他志行高远,“海内未平,常以天下为己任”。他爱民如子,唯恐懈怠和失误给天下苍生带来损害。他曾说:治国之道,应当像慈父那样爱惜百姓,像严师那样教育百姓。他宵衣旰食,不知疲倦,“每与公卿议论,白昼达夜,事无巨细,若指诸掌”。繁忙的政务耗费了他大量心血,超负荷的工作严重透支了他的健康,最终“积思劳倦,遂成气疾”,于49岁病逝在尚书位上。
  苏绰是位天生的政治家,对政治和管理特别有悟性和专业。宇文泰对他十分信任,“推心委任,而无间言”,每次外出,均委他全权代理其行使权力。两人堪称我国历史上最为信任、珠联璧合的一对优秀君臣。苏绰的逝世令宇文泰极为惋惜和悲痛,知后忍不住放声大哭,哀哭之声感动了左右。送葬那天,“太祖亲于车后酹酒而言曰:‘惟尔知我心,我知尔意。方欲共定天下,不幸遂舍我去,奈何?!’因举声恸哭,不觉失厄于手”。场面颇为感人。宇文泰何以如此悲痛和怀念?乃是因为苏绰把毕生精力和智慧都贡献给了他治下的西魏,可谓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
责任编辑/杨振辉
苏绰: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  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?__biz ... 9ae9e22f9d&scene=27
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Discuz! X ( 陕ICP备2022004942号 )

GMT+8, 2025-9-3 14:50 , Processed in 0.063719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